免責聲明: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以及網友投稿,本網站只負責對文章進行整理、排版、編輯,是出于傳遞 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如本站文章和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及時聯系本站,我們會盡快處理。
瀏覽次數:0
近年來,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整體規模高速發展,卻頻頻在“核芯技術”。十幾年來,芯片進口超過石油成為中國最大宗進口產品,可謂“芯有千千結”。中山網站建設這種局面在最近一段時間開始改觀,中國國產芯片頻頻打破海外壟斷,部分芯片還走向海外,讓世界驚艷。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,更好發揮政府作用,推動新型工業化、信息化等同步發展。而加快信息領域核心技術自主創新,推進核心芯片等前沿技術研究,搶占信息技術發展制高點,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環節。一塊指甲蓋大小的芯片,其中可能深藏著10億多個晶體管。作為關鍵技術,芯片被譽為一個國家的“工業糧草”。
“芯病”不如行動
2015年春天,一則消息在全球超算領域炸開了鍋。美國商務部出臺新規,對中國4家超算中心禁運英特爾“至強”服務器芯片。市場分析認為,此舉是對中國“天河2號”超級計算機的“精確狙擊”。然而,正是這樣的舉動,倒逼“中國芯”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。在2017年11月份發布的第50屆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,中國超級計算機奪冠,并在入圍總量以及總體性能方面“稱霸”榜單。
“芯強”方能體壯
芯片強則產業強,芯片興則經濟興,沒有芯片就沒有安全。意識到“芯痛”容易,真正解決問題卻需要周密的頂層設計和實際行動。同時,國家將“核高基(核心電子器件、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)”和“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與成套工藝”列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,帶動各家科研機構和企業集中攻克難題。此外,國家還推出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,目前已經出資600多億元,各地也紛紛出臺配套政策,發展獨立自主的“中國芯”。
“芯結”還須再解
中山網絡公司基于巨大的市場規模,當前全球芯片產業正加速向中國集中,國內也出現新一輪的研發、生產浪潮,國產芯片技術在自主研發和出海的雙支撐下,已成長為新的市場風口。再如,在存儲芯片領域,中國仍基本依賴進口。而在處理器(CPU)領域,除了華為以外,國產手機很少使用國產芯片。